2025-10-09 产品展示 131
上海万象城里一家网红面包店深夜闭店后,店员将一筐筐未售完的面包直接扔进黑色垃圾袋。蓝莓蛋挞丢了118个,脏脏包96个,熊治大奶酥32个,这些单价10至40元的面包,最终归宿是垃圾桶而非有需要的人的胃。
店长对此的解释是公司规定:面包不可隔夜销售,也没有夜间降价制度,直接报损是标准流程。她提到,9月13日因暴雨导致销量骤降,但承认销毁记录视频并不完整,无法展示全过程。
这种“宁弃不折”的做法在烘焙行业并非孤例。许多商家担忧打折会影响正价销售,损害品牌调性,捐赠则可能带来潜在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行业报告显示,面包店的报损率通常在3%-5%,但像这次大规模丢弃的情况仍显得格外刺眼。
消费者对此反应强烈。有人气愤地指出这是明显的粮食浪费,建议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也有人虽然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但认为可以内部消化,“哪怕送给员工吃也好”。
法律层面,我国自2021年4月起施行的《反食品浪费法》已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浪费。市场监管部门有权对浪费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约谈,并要求立即整改。闵行区市监局此次的突击检查,正是基于该法授权开展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4年食物浪费指数报告》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浪费了10.5亿吨食物,其中家庭浪费占60%,餐饮服务行业占28%,零售业占12%。这些被浪费的食物若按可食用部分计算,可满足全球受饥饿影响地区每人每天1.3顿饭的需求。
食物浪费不仅关乎道德,也加剧环境负担。全球食物浪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量的8%-10%,几乎是航空业的5倍。在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这种浪费显得愈发不可持续。
面对质疑,涉事面包店所属公司回应称已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并承诺加强管理控制损耗。他们解释暴雨是导致当日销量下滑、报损率异常升高的直接原因,并强调正常情况下报损率会控制在3%-5%。
减少餐饮浪费已成为全球共识。一些国际经验值得关注:法国立法要求超市将未售完食品捐赠给慈善机构;日本和英国通过系统努力,分别实现了18%和31%的食物浪费减量。
国内也有积极探索。上海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社区长者食堂推出的“盲盒晚餐”,将每日剩余食物以每份10元的价格出售,既减少了浪费,又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实惠选择。
餐饮行业自身也在寻求解决方案。不少企业通过推出小份菜、半份菜,鼓励按需点餐;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销量,实现精准订货和动态促销;还有企业将未售食品捐赠给福利机构,或与公益组织合作建立食物银行。
麦当劳通过工艺创新降低供应链环节损耗,如采用蒸汽脱皮和水切工艺处理土豆,每年节省至少5000吨土豆原料;便利蜂则通过实时动态促销系统,对临期食品进行梯度折扣,有效减少浪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久久为功,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
方案要求到2027年底,使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更加健全,餐饮浪费得到有效遏制。具体措施包括强化粮食机收减损、减少储存运输加工损失、深化“光盘行动”、强化违法惩治等。
单位食堂也成为反浪费的重点关注对象。机关食堂要全面推行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学校食堂需加强采购、储存、加工管理,做到计划生产、按需供餐;企业食堂则被鼓励探索建立食品浪费与经营管理人员绩效挂钩的制度。
统计监测是减浪费的基础。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分领域开展专项统计调查,包括探索家庭及零售环节食品浪费评估,鼓励餐饮网络平台开展外卖食品浪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