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产品展示 197
1945年,21个德国主要战犯被推上法庭,像昔日位高权重的2号人物、帝国元帅格林,还有被希特勒在遗嘱里指定当国家元首的邓尼茨、“头号犹太迫害者”施特莱歇尔,以及对波兰民众造成大量伤害的弗兰克,甚至神秘独自飞到英国的赫斯,全都接受审判。经过十个多月的调查取证,军事法庭念出了厚达250页的判决书。
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关于德国的事儿,成了二战结束后最重要的事情,也是美苏较量的焦点。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正式商定了由美、英、苏三方分别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的方案。
英国接管了西北边, 美国占了西南边,苏联则占了东部,同时柏林作为首都,也被划分成了几个区域由不同国家管理。而且,四个国家的总司令还组建了盟国控制委员会,负责统一调度和协作。不过,实情是,美英和苏联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各自搞自己的,矛盾不断,除了一个例外,那就是战后对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
四国在对德国进行严厉审判这件事上,态度都很一致。毕竟,大伙儿刚刚熬过二战,谁也不敢公开站在纳粹德国那一边,更没人愿意在这件事上为德国辩护。再说了,这也是攸关各自国家利益的大事,哪有不重视的道理。
1945年11月20号,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正式拉开帷幕,开始审理那21个纳粹德国的主要战犯。
里面既有纳粹政权的第二号人物,帝国元帅格林,也有天字第一号犹太迫害狂施特莱希尔,杀害众多波兰人的弗兰克,还有希特勒的外交部长,以及在自杀前被希特勒指定为国家元首的邓尼茨。
那些神秘乘飞机飞到英国的赫斯等几个人,都摆在审判的台上。整个审判持续了整整十个月,最后确认了他们的死刑,到了1946年9月30日,军事法庭表示根据掌握的大量确凿证据,终于宣判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戈林、里宾特洛甫等12位首要战犯都被判绞刑,赫斯他们三人则判无期,其他人则被判大概20年左右的有期徒刑(也有三人被赦免了)。
这次公开审理,算得上相当公道,算是历史上头一回把那些策划侵略战争的人、幕后主使公开送上法庭,得到应有的惩处。美苏这回在战后也算是难得地站到了一起,配合得挺默契。
审判之后,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开始变得越发明显。
苏联对德政策的核心,主要围绕安全和经济两个层面。它觉得,德国得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变,不能让那令人讨厌的军国主义思想再度死灰复燃。
因此,1945年6月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德国军政府的机构,目的是清除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到1947年,已经清洗了39万名纳粹分子。在经济方面,没收了所有战犯和纳粹分子的资产,把大企业都国有化,让苏联占领区逐步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照这样看,苏联对待德国可真是够强硬的,自家遭了最大罪这块理由摆在那儿,非得让德国好好赔一笔。苏联一直主张让德国重重地赔偿,整天忙着拆德国工厂搬设备。到1950年底,苏联这边已经从德国拿了76.58亿美元的补偿。美国人估算,苏联当时拿到手的德国资产大概价值120亿美元。
跟苏联相比,美帝对德的态度可真是不一样,他不像苏联那么对德国满腔仇恨,倒是更倾向于扶持德国,但这也不是纯粹出于善意,毕竟他的主要目标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美国想借助德国的人力、资源,来推动自己的霸权战略,算是打了一手巧妙的算盘。
在占领区,美国倾向于对德国战犯采取宽大处理的态度,尽量避免严惩,和苏联那种对所有纳粹战犯都要严厉追究的作风不一样。美方也不太倾向于对工业战争罪犯进行国际审判,发现有战争罪行的75%左右的人,只是被罚款了事,大约20%的战犯则只被限制担任公职,整体上来看,倾向于从宽处理一些。
再说经济层面,那些庞大的垄断集团,关键的军工厂啥的,既没被拆分也没人强行占有,美国还是想着让德国的工业体系保持原本的样子,继续搞经济发展。
打算借着帮德国一把,掐住苏联的脖子不让它坐大。美国还盯上了英国,琢磨着把自家那片和英国的地盘合到一块。
1946年5月,美占领区长官克莱在给美国政府的秘密报告里提到了这事儿,他说虽然把两块占领区合起来,肯定会遇到苏联或法国的反对(因为历史原因,法国也想搞垮德国),不过,两边合起来还是挺有必要的。
美国一跟英国透了这个风声,英国就琢磨起自己的小九九了。英国可不像苏联那样,啥事儿都奔着报复德国、把德国往社会主义那头推的劲头去折腾。
他可不和积怨已久、一心想让德国虚弱下去的法国一样,向来在对占领区和对德态度上主打一个平衡,主要就是不愿眼睁睁看着欧洲大陆哪个国家一家独大。
因此对于德国战犯的态度上,跟美国倒是挺像,没打算彻底清除法西斯分子,不过想控制德国西北部那些大工业区,主要是为了压制它在欧洲最大的工业和商业对手。不过,由于国力有限,一度也感到吃力。
英国一直觉得苏联才是欧洲最棘手的对手,威胁比德国还大。这阵子,苏联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这让英国可不得不多留个心眼。所以,英国表态自己支持合并占领区的决定,愿意跟着美国一起走,琢磨着在欧洲搞个平衡的政策。1946年12月,英国就和美国签下了合并占领区的协议。
美国还向法国伸出了橄榄枝,可法国一听就拒绝了,根本没考虑。同美英占领区合并的提议。毕竟,法国过去70年里,三次遭受德国的折磨,对德国恨得咬牙切齿。这么多年一直提防着德国会卷土重来,担心控制不住德国的动向。美国实力强大,离德国又远,所以自然就能胸有成竹地说话,不把德国放在眼里。
法国这边呢,那可是跟德国几乎挨着,地理上压根儿抹不开距离。德国一旦又强大起来,头一个遭殃的还是法国。一战二战的教训,可不是白吃的。当年赔款压得德国喘不过气,还设定了一堆条条框框,结果德国竟然卷土重来,把法国撵得没招。法国受了那么多苦,自然打起十二分精神提防德国不安分,真怕历史重演。
于是法国那边,在对待德国这事儿上,压根就选择了很强硬的控制做派,拼了命要稳住自己在西欧的老大地位。法国总念叨着要把德国拆开管理,坚持要分区,鲁尔矿区得几家一起盯着。而至于萨尔呢,顺水推舟就归法国来打理,莱茵河左岸也是一样,归到法国手里他们才安心。所以说,西方那三块地要合起来这事儿,法国自然不乐意掺和。
随着时间一晃而过,法国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毕竟作为在一战二战中受伤最深的国家之一,它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渐渐变成了个二流国家。于是,它就只好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援助,经济上逐渐依赖起了美国,政治上也不得不跟着美国的德国内政策走,像个跟班似的。
再加上,美英两国还表示同意法国对萨尔区实行经济一体化,所以法国在处理对德问题上,也开始出现了转变。
战败的德国为何能创经济奇迹?
德国打了败仗以后,被美国、英国、法国还有苏联划分成了几个区域分别占领,经济眼看着就垮了,国家被拆成几块儿,老百姓的精气神儿也几乎没了。打完仗,德国境内就有550万人丧命,1500万没了家到处乱跑,西边被占区还有200万身体有残疾的人。
柏林、法兰克福这些大城市基本都成了一片废墟,关键的桥梁、工厂、矿山也被炸得稀碎。铁路烧毁得差不多,交通也全瘫住了,远洋船全被战胜国给收走了。田地荒着没人种,粮食什么的根本供不上,公债已经堆到4150亿马克那去了。
被纳粹折腾了十来年,德国老百姓也是真挺惨,战败后总算是幡然醒悟,可等着他们的却是一地鸡毛。家家户户的房子毁得七零八落,还被好几个国家轮着占着,普通人日子过得跟下火锅似的,哪个都不轻松。
1948年,法国对德的态度一变,跟美英一块组成了三战区,也就是西占区。美国在西占区里,按照自己扶持德国、对抗苏联的策略,搞了一连串的调整和改革,打算建立一个议会制、经济自给自足的德国。
19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在西占区推行了一次币值改革,把德国跟苏联占区的经济联系彻底切断了。于是,德国逐渐分裂,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变成东西两个对立的阵营。
1948年,西占区的7个州政府聚在法兰克福商量大事,没多久就起草出一部带有联邦特色的民主宪法。美、英、法三国都认可德国可以自己搞民主政府。到了1949年5月,新宪法草案正式问世,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成立联邦议会,特奥多尔·豪斯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联邦总统。
眼瞧西区进展得挺快,苏联自然也不示弱,马上让苏占区那边搞定了新宪法。这下,德国东西两派的矛盾更加突出,“两个德国”分立的格局就这么定下来了。
西占区一开始搞的是那套受控经济,为了加快民主化进程,让德国能顺利转型、步入战后发展的快车道,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便成了当时主导德国经济的关键人物和主要推手。
这位曾经反对希特勒战争、提倡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专家,按照米勒阿尔马克教授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他还整顿了货币体系,实施了“捕当猎犬”行动,从美国运来了500吨、价值57亿马克的新钞,全面推行换钞政策,促使西占区的经济体系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
由于推行马歇尔计划,为了对抗苏联,美国向德国提供了16亿美元的援助,这也解决了德国外汇紧缺和生产资金不足的棘手问题,因此到了1952年,联邦德国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超过了战前水平,实现了经济的东山再起。
到了1970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年翻了六番,经济水平在西方国家里仅次于美国,排在了第二位。
一战之后元气大伤,没过多久又成了二战前夕的大国。二战结束被分割成东西两个德国,依旧能重新崛起,经济水平一下子冲到西方国家老二的位置。
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美英法三国,工业高速发展带来了外贸的连续顺差,国际收支状况也迅速改善,黄金和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国力空前得到强化。
经济飞速腾飞,可物价并没跟着起飞,年涨幅依旧稳稳地压在2.9%的低位。通胀率一直慢吞吞地爬,也没见大动静,失业情况也被牢牢管住。无论从政坛还是经济层面来看,都是一派安稳的光景。
西主教民主联盟在政府里一直是常客,整个局面也就显得更有连贯和安稳。其实德国本身的经济底子就不差,虽然说战争把不少固定资产都祸害了,但企业分布和员工的综合能力都还隐藏着不小的潜力。再加上一波马歇尔计划的资金给得及时,利用得也算妥当,这才让联邦德国的经济模式拐个弯就摸着门路。说白了,这些因素凑到一块儿,才有了那人人称羡的经济奇迹。
两德国的合并与统一
四大国收拾完奥地利的分区占领后,赫鲁晓夫一度想着让联邦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跟着学着干,盼着欧洲的局势能往他理想的轨道上走。
在西方国家中,中立倾向逐渐变得越发明显,于是到了1955年7月,四国领导人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如何推动德国统一、保障欧洲安全,以及促进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实际上,会议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围绕着苏联战区和西方战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存在展开的讨论。
赫鲁晓夫建议两个国家可以各自加入两个联盟,签订相关协议,确保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分歧。接着,还提出建立一个全面的欧洲安全体系。
美英不同意赫鲁晓夫的建议,他们提倡举行自由选举,还以统一德国为名,打算吞并民主德国,希望苏占区也能沿用联邦德国的体制,最终实现统一的德国。
艾森豪威尔出人意料地向赫鲁晓夫提出“开放天空”的建议,双方互换军事地图,允许彼此国家的飞机在空中拍摄,无形中增进了互信。赫鲁晓夫气得直跳脚,觉得美国这是在搞间谍阴谋,所以这次四国首脑会议也没什么收获。不过,到了1955年6月7日,苏联向联邦德国发出照会,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不久后,苏联就和联邦德国正式建交了。
后来大家琢磨着,自打柏林1949年分成东、西两块后,西柏林那个特殊位置就有点尴尬,俨然成了西方搞情报活动的大本营。那时候,西方阵营和联邦德国还索性把西柏林当成资本主义的样板,每年砸进大量资金,硬是把那里经营得灯火辉煌。赫鲁晓夫瞧在眼里,觉得这地儿就是块心病,得赶紧处理掉。
1958年11月,苏联专门给西方那三大国递了个照会,意思挺明白的,美、英、法三方得在半年内把派在西柏林的部队撤走,让柏林变成个“自由城市”。
要是不答应,苏联就会把通过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交给民主德国。这个动作其实是想阻止德国统一,把德国分裂的状态保持住,让西方国家承认民主德国。可美国、英国、法国当然不会答应从西柏林撤出部队的要求。不久之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就这样出现了。
一直到戴维营会谈,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才慢慢缓和下来,两国针对德国以及柏林的一些问题展开了交流。
由于大国们各自分区占领,德国分裂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也就是原先的西方控制区和苏方控制区,这两边的对抗味儿越来越重。联邦德国根本不认账民主德国,直接把它当作老祖宗留下的东部土地,还搞过哈尔斯坦主义那套。他们嘴上一直说德国一有机会就要收回东部领土,盼着有朝一日借助美国和北约的力量完成统一。可当时美国自己在越南泥潭里挣扎,哪有那闲心搭理德国的事儿。
过了没多久,联邦德国在外交上有点新动静,慢慢开始琢磨起新的东方政策。这一策略底子就在于降低军事紧张和联盟对抗。勃兰特的话说得明明白白,他们这套东方政策其实现实里有仨目的,一是跟苏联打好关系,二是让和东欧那帮国家回归正常,三是眼下先把德国东西两边的矛盾暂时缓一缓。
其实嘛,勃兰特当年可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轮流当过政府总理,还在柏林墙那档子事儿上当了西柏林市长,深知硬碰硬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所以他才更倾向于寻求和平方式来实现德国的统一呢。
没过多久,勃兰特总理跑去苏联,正式签了莫斯科条约,意思是要保持和平、缓和关系,不用武力。1970年,他还去了民主德国,表达了想要改善关系的意思,不再把对方当外国,两边开始互派大使。
自从1970年签了四方协议以后,西柏林变成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的一个畅通无阻的固定通道,走哪都方便。至于这个安排,也意味着西柏林不再被算作联邦德国的一部分啦。
说白了,这次新东方政策其实也就是两边关系有点缓和的意思,而到了八九十年代,统一才真正付诸实践,变成了现实。
民主德国的日子过得特别艰难,作为曾经的苏占区,一直夹在东西方和两个德国之间,处境那叫一个困苦。受苏联的影响挺深,领导人的思想也死板得很,想要做些什么都挺难。而与经济实力跃居西方第二的联邦德国一比,差距可是挺大的,根本没法儿抗衡。于是,到了1961年,他们修了一道长达165公里的隔离墙,被叫做柏林墙。
1963年,他们还明确说过,“德国同意是不现实的。”到了1972年,两边签了个双边基本条约,大家都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互不干涉内政。再往后,1973年,两个德国还一块儿成为了联合国成员。不过,这只算是缓和措施,虽然联邦德国承认了现状,但一直没有放弃想统一的想法。
后边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看到时机合适,抛出了德国统一的十点方案。苏联一开始态度挺强硬,可后来也不得不点头,答应了两德国合并这事儿。
不过,说到怎么整合这两个德国,四个大国其实心里头都还有些犹豫,分歧也不少。
1900年3月,民主德国议会迎来首次多党自由选举,差不多有1200万选民参与投票。民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凭借联邦德国执政党的大力撑腰,这回在竞选中成功拔得头筹。
民德新政府一上台,就强调得赶紧跟联邦德国统一。他们把联邦德国的马克当做法定货币,取代了民德马克,做出了很大的让步。
在统一条约里,民主德国也明确说要用联邦德国的宪法,10月3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首都定在了柏林。
毕竟,德国还背负着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外部因素,经过最后的四轮2+4会谈,大家达成了协议,确认了处理德国问题的最终条约。
协议里提到,苏联允许德国自己选择要加入哪个联盟,驻在民主德国的36万苏军也会分阶段撤走。可这个协议也把奥得—纳伊塞河这条线定成了德国永远的国界。
德国点头答应,还把这一条加进了宪法。四大国这才正式放下了对整个德国的所有权和义务,德国这才真正拿回了内政和外交的自主权。1990年10月,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二为一,德国实现了统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