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意昂体育介绍 64
美国总统特朗普,似乎总有办法把舆论场搅得天翻地覆。最近,他在英国首相的乡间别墅契克斯庄园里,云淡风轻地抛出一句“我们正努力把巴格拉姆基地拿回来”,话音未落,全球媒体的头条瞬间就被预定了。
这还没完,没过几天,他更是直接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点名阿富汗,措辞强硬得像最后通牒:要么把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还回来,要么就等着“发生糟糕的事情”。
这通操作下来,全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被拉回到了那个地方——阿富汗,那个曾被美军视作“皇冠上的明珠”,如今却遥不可及的军事要塞。
帝国的十字路口与披萨香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摊开在喀布尔以北四十公里的平原上,本身就是一部写满帝国野心的兴衰史。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人在这里打下地基,亲眼看着自己的坦克洪流来了又去。
2001年,换了新主人。美军进驻后,这里被魔改成全球最繁忙的军用机场之一。那条长达3600米的重型混凝土跑道,别说B-1战略轰炸机,就是C-5“银河”那样的空中巨无霸也能轻松起降。
在2010到2013年的巅峰时期,基地内外晃悠的西方盟军总数一度超过十五万。这里压根不像个军事基地,更像一座硬生生从美国本土空投过来的小镇,汉堡王、必胜客的香味飘在尘土飞扬的空气里。
这座“小镇”支撑着每年超过十四万次的军事行动,就连击毙本·拉丹那次著名的“海神之矛”行动,据说最初的指令也是从这里发出的。然而,这一切在2021年7月的那个凌晨,伴随着断电声,戛然而止。
美军走得悄无声息,连招呼都没跟前来接管的阿富汗政府军打一个,留下的,除了一地鸡毛,还有据说价值七十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想回去?账单请先过目
特朗普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真要把基地“拿回来”,那本现实的账单怕是能让任何一个理智的决策者倒吸一口凉气。这可不是派几个人回去办个交接手续那么简单。
有美国官员私底下盘算过,要想重新站稳脚跟,至少得派一个上万人的作战部队回去,而且还得配齐一整套最顶级的防空系统,否则就是活靶子。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后勤。基地周边那片广阔的区域必须一遍遍地“清扫”干净,不然天晓得什么时候就会有火箭弹或者无人机,慢悠悠地飞过来跟你打招呼。
一位前五角大楼的官员说得更糙也更实在:“这哪儿是重新驻军,这分明就是对阿富汗的再一次入侵。”
别忘了,那场打了二十年的仗,已经烧掉了美国超过两万亿美元,搭进去了数千名士兵的性命。如今还想再往这个无底洞里填钱和人命吗?恐怕国会山的老爷们还没吵完,美国国内的民众就得先炸锅。
谁点的火谁又在喊救火
要说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莫过于当年最积极推动撤军的,正是特朗普自己。正是他的政府在2020年,屁颠屁颠地跑去和塔利班签了那份多哈协议,白纸黑字承诺美军一个不留。
这才过去几年,他就掉过头来,痛批拜登政府的撤军执行得“太蠢”,甚至嚷嚷着要解雇所有参与撤离行动的将军。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很难不让人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
面对特朗普的隔空喊话,阿富汗现政权的回应也是不卑不亢。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说得很明白:“对话可以,但美军别想再回来。”阿富汗外交部的声明则更官方:“任何外国驻军都没有必要”。
一张打不响的“中国牌”
为了给自己的强硬主张找个台阶下,特朗普反复拿所谓的“中国因素”说事儿,言之凿凿地声称巴格拉姆基地“距离中国核设施仅一小时航程”。
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塔利班发言人怼了回去:“基地里连一个中国士兵的影子都没有,这种情绪化的言论太不负责任了”。其实,这谣言的祖师爷是2021年的一些印度媒体,当时中国外交部就已经明确驳斥,称其为“纯属虚假消息”。
明眼人都清楚,让美国精英层魂牵梦绕的,哪是什么虚构的“中国威胁”,而是巴格拉姆那个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它就像一枚钉子,楔在中东、中亚和南亚的十字路口,从这里起飞的战机,能迅速覆盖欧亚大陆的多个心脏地带。
结语
从2001年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时的不可一世,到2021年仓皇撤离时甚至向平民开枪的狼狈不堪,再到如今纠结于“回不回得去”的政治口水仗,巴格拉姆基地的命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摇摆、短视与深刻矛盾。
如今的巴格拉姆基地,部分设施据说已被塔利班修复启用,当年美军丢下的装备,没准儿正被新主人擦拭得锃亮。这场景,活像一个富翁赌气扔掉了自己的豪宅钥匙,回头却看见新主人住了进去,还把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于是恼羞成怒,非要破门而入。
特朗普的这番表态,或许能在竞选集会上换来山呼海啸般的喝彩,但若真要付诸行动,恐怕只会让美国在“帝国坟场”这片土地上,陷得比上一次更深。毕竟,历史已经用无数具帝国的骸骨证明了一件事:在阿富汗,从来没有哪个外来强权能真正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