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清军入关后明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与?

2025-10-07 意昂体育介绍 97

清军入关后明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与?

当年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打下了大明江山,但子孙后代不争气,搞得民声四怨,末代君主崇祯皇帝想要挽救大明,最后却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

在明朝,有许多官员和将领投降了清军。当清军进入关内后,为了稳固南方的政权,并考虑到他们对大清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与付出,决定给予这些人相应的赏赐和奖励。因此,转而归附于清朝的四位明朝将领被封为藩王。

在康熙时期,爆发了三藩之乱。那么,到底是哪个藩王未参与叛乱呢?他为什么没有与其他藩王一起“反清”呢?

危机频出的明末

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崇祯帝登基后,着手铲除魏忠贤及其追随者,希望恢复大明昔日的辉煌。然而,对于面临内忧外患的大明而言,他所能改变的局势十分有限。

后金(大清的前身)早已对大明虎视眈眈,屡次与明军交战,纵火掠夺,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如果普通百姓能够吃饱饭,生活略显安稳,那么明朝的覆灭或许不会如此迅速。然而,恰好北方多地遭遇天灾,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根本无法养活人们,而朝廷对此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

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在古代,一旦出现严重的农民起义,国家必将面临灭亡的危机。崇祯帝深知这一点,但派遣官员前去处理此事,却以失败告终。同时,后金也对明朝出兵,企图“乘机致命”。

崇祯时期,毛文龙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在辽东对抗金朝的斗争中展现了卓越的才能。早年间,他备受明熹宗器重,后来驻守于皮岛。毛文龙不仅战斗技术出众,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他手下有几位值得信赖的养孙,他们都是在军中积累了丰厚战功的重要人物。

当时崇祯帝十分倚重袁崇焕,而毛文龙与他所在的政党关系不睦,早已存在隔阂。尽管毛文龙忠心耿耿地为大明守护江山,但他的军队在日常行动中常显得失措,引发了周边官民的不满。同时,毛文龙性格傲慢自负,由于粮草等问题与朝廷产生了不少矛盾。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袁崇焕未经过上报便杀掉了毛文龙。

如今情况不错,毛文龙麾下的重要将领开始寻求新的投靠,其中有三位大将军在毛文龙去世后都投降了大清。

清朝入关后封四位藩王

在清朝初期,最为著名的藩王当属吴三桂,他因一怒之下为了心上人而引发的事件广为流传。

吴三桂出身于将军世家,他的父亲吴襄与舅舅祖大寿都是清朝的重要军事指挥官。自小,吴三桂便学习兵法和武艺,长大后理所当然地投身军营,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受到崇祯帝的器重,被任命为辽东镇守者,并多次与清军交锋。

在皇太极看来,吴三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对于这个他们重视的明军将领,皇太极和他的同伴们都希望能够劝他投降,让其为己所用是最理想的选择。

后期的明军形势愈发严峻,许多将领为了保命或对明朝失去信心而选择归降,其中祖大寿便投靠了清军。他在皇太极劝说吴三桂降附时,也写了一封信过去,但当时吴三桂心中依然尚存大明之念,因此拒绝了投降。

明军与清军的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唯有吴三桂似乎仍能再战一回。朝廷对他寄予了全部希望,决定加封他为平西伯,让他带领部队返回京城驻防。

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势头如虹,战无不胜,一路直逼京城。在崇祯帝眼中,大明正渐渐在他的掌控下走向毁灭,最终他忍无可忍选择了自缢而亡。

顶头的大佬已不在,吴三桂自然需要灵活应对寻找新东家。他考虑到自己与清军交手多次,不如向李自成投诚。然而,意外再度发生,李自成的部下竟然俘获了吴三桂的家人,其中包括他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愤怒已极,认为李自成能力有限,竟然要自己为他效力,还抓捕了他的家人。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投降清军,并随其征战,为大清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被封为平西王,负责镇守云南。

尚可喜来源于平民家庭,在动乱时期投身明军以保卫家园。他在军事方面展现出不凡才华,追随毛文龙征战四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毛文龙视为养孙。

后来,尚可喜遭到沈世魁的针对,无奈之下只能寻找新的出路,主动向大清示好。对此,大清自然欣喜于这位猛将投诚。因此,在崇祯七年,尚可喜带领手下归顺了大清,并被封为平南王,以镇守广东。

耿仲明同样在毛文龙的麾下担任重要职务,备受重视。起初,他原是大清的逃兵,并不愿意再次投降清朝。

然而命运弄人,经历了诸多波折,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大清,随皇太极或多尔衮共同出征。最后他被封为靖南王,并驻守于福建。但不幸的是,由于治军失当而受到惩罚,本应免去死罪的他,因过度担忧未等到朝廷的旨意便选择了自尽。其爵位后来由他的儿子继承。

最后一位藩王叫孔有德,他和耿仲明是老乡。当他们领军前往救援祖大寿时,发生了叛乱。在无奈的情况下,孔有德只好选择跟随反叛。最终,他与耿仲明一起投靠了清朝,并被封为定南王。

从孔有德与耿仲明的关系来看,在三藩之乱时期,他本应和那群曾经的明军将领一起抵抗清朝,但遗憾的是,孔有德未能活到那个时刻。在顺治九年,他因战败而选择自尽,而他的孩子们大多也未能幸免于难,只有一名女儿被皇室所收养。

康熙削藩引发三藩之乱

之前将他们册封为藩王,驻守南方,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当时的管理相对宽松,需要有人驻守南方。

这些藩王在各自的领地中势力逐渐壮大,这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不良影响,朝廷的命令难以在这些区域得到有效执行,他们成为了封地上的地方诸侯。

康熙登基后,由于年轻气盛,他对吴三桂等藩王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因此决意撤销藩位。除了吴三桂外,其余两位藩王早已易主,平南王将其职位传给了儿子尚之信,而靖南王则由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继承。

吴三桂认为自己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却遭到了撤藩的处理,他自然不甘心。获悉消息后,他开始着手应对,假装诚恳地上书请求撤藩,希望能让康熙挽留自己,没想到康熙竟然当即同意了。

吴三桂意识到事情已无转圜余地,便以“兴明讨虏”为名公开起义。此时清朝的统治并不牢固,许多人心中仍怀念大明,因此纷纷响应吴三桂。

尚之信和耿精忠也不想被康熙从他们的职位上撤掉,看到吴三桂发起了起义,他们顺势率兵参与其中,从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

可惜他们低估了这位年轻的皇帝。康熙竭尽所能地分化几人,对吴三桂采取强硬措施,而对其他人则施以招降之计。在软硬兼施的情况下,另外两个年轻的藩王很快便归顺了。

只有吴三桂坚持不懈,意识到此时投降无异于自绝前途,因此选择与大清对抗到底。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孤身一人根本无法与清军匹敌,最终走向绝境,以憋闷的心情结束了生命。

失去吴三桂的叛军根本无法与康熙抗衡,这场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很快宣告结束,康熙如愿以偿地巩固了皇权的集中统治。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