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意昂体育介绍 100
我建立了一个社群,每日有投资理念、最新的研报、机构调研,一起跑赢大盘!V:mggb679
巴菲特通常很少公开评论股票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但他在 1999 年破例于《财富》杂志发表了题为《巴菲特论股票市场》的文章,对互联网泡沫发出警示。两年后(2001年12月10日),他再次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同名文章,对 1999 年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补充说明。
一、两个17年周期的历史启示
巴菲特罕见地剖析了美股1964-1998年的两个17年周期。第一个周期(1964-1981)中,道琼斯指数从874点几乎零增长至875点,而同期国家总产出(GNP)大幅增长373%,呈现"经济腾飞、股市停滞"的背离现象。第二个周期(1981-1998)则完全相反:道琼斯指数从875点暴涨至9181点,但GNP增速仅177%,不及上一周期的一半。
巴菲特指出,这种背离的核心在于投资本质——"投资是今天花钱,明天收到更多的钱"。经济增速并非股市表现的唯一决定因素,利率变化与企业盈利能力才是关键引擎。
二、驱动市场的双重力量
利率的重力效应
利率如同经济世界的地心引力,微小变动即牵动所有资产价值。1964-1981年长期利率从4.2%飙升至13.65%,导致未来收益被大幅折价(类似高利贷侵蚀本金价值);而1981-1998年利率从13.65%骤降至5.09%,显著推高资产价格。"利率的微小变化会改变所有金融资产的价值,如同重力支配物质世界。"
企业盈利与心理预期的共振
第一周期内,企业盈利疲软叠加高利率,使投资者陷入双重悲观:既看淡盈利前景,又因高利率进一步折损盈利价值。到第二周期,美联储政策推动企业盈利创30年代新高,叠加利率下降形成完美组合。此时市场心理成为催化剂——"人们看到市场上涨而跟风买入,滋生危险的周期性泡沫。"这种情绪放大了本已强劲的基本面,催生史诗级牛市。
三、后视镜思维:重复千年的认知陷阱
投资者惯于用近期经验预测未来,造成历史不断重演。1920年代,埃德加·史密斯揭示股票通过留存利润创造"复利增长"(利滚利效应),引发公众狂热。但股价很快脱离基本面,股息率远低于债券收益率,最终导致1929年崩盘。讽刺的是,1948年当股市估值仅为1929年一半、股息率达债券两倍时,投资者却因30年代阴影拒绝入场。
专业机构同样深陷此误区:1971年股市高位时养老金将90%资金投入股市,1974年市场跌至谷底时反而将比例降至13%。巴菲特犀利讽刺:"当汉堡降价时我们欢呼,但股价下跌时人们却厌恶买入。"更严重的是,2000年债券收益仅5.4%,企业却用9.5%的养老金收益假设美化财报——这要求股票年回报超11%,而当时股市已处泡沫巅峰。
凯恩斯对此早有警示:"依据过去推断未来是危险的——除非你能识别其深层原因。"
四、理性投资的三把标尺
1. 市场温度计:市值/GDP比率
巴菲特提出用"股市总市值占国家经济总量(GDP)比例"判断估值高低。历史显示:70%-80%为安全投资区(如1982年),200%则为危险泡沫(1999年)。当前该比率为133%,虽较峰值回落,仍高于历史均值。
2. 长期视角的本质
格雷厄姆的经典论断清晰点明核心:"短期看股市是投票机(情绪主导),长期看是称重机(价值决定)。"恐惧与贪婪只能制造短期波动,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终将决定股价方向。基于此,巴菲特在1999年预测未来10-20年股票年化回报约7%(扣除费用后6%),而当前更低估值使预期回报更具吸引力。
3. 对抗疯狂的解毒剂
历史证明市场非理性周期性爆发,"定量分析是解毒剂"——通过数据锚定决策才能避免情绪化。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若期待财富增速持续超越实体经济增长,终将如试图摆脱重力的火箭般坠落。回归"今天花钱为未来收益"的本源,方能在周期轮回中稳健前行。
我建立了一个社群,每日有投资理念、最新的研报、机构调研,一起跑赢大盘!V:mggb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