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7 意昂体育介绍 87
仗都打完了,协议都签好了,怎么突然苏联给我们援助装备来了?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这是全球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苏联方面却表现得毫不知情,仍旧向我国提供了三十个师规模的武器装备。
苏联究竟有何意图,为何偏偏在事情结束后才显现?我国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
奇怪的援助
这些物品并非全然是无偿赠送的,而是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才换取到的。
当年朝鲜战争发生后,我国起初并不打算介入战事,因为新政权刚刚建立,国内形势尚未安定,仓促行动可能会加剧国内的混乱。
但当时朝鲜局势紧张,美国在占据三八线一带后,仍旧步步紧逼,试图进一步深入,这对我国和苏联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屡次致电,请求毛主席派兵支援朝鲜,承诺将给予大量物资支持。
苏联提供了支持吗?是的提供了,不过支持的形式并非无偿赠送,而是以借贷形式进行。
借助向我国发放巨额借款的途径,接着促使我们购买他们的军火和弹药而且那些武器和弹药并非最新式的,只是苏联废弃的装备而已。
这种情谊的扶持,确实难以称作是毫无保留的,不过以伙伴的身份,我国还是决定接收了这项交换,并且在后来的数年间,一点一滴地将所有款项全部结清。
我国向朝鲜提供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派遣大量人员协助其民众参与战斗,同时也输送了为数不少的物资与资金。
当年中国刚刚成立,全国民众尚且难以吃饱,却依然省吃俭用,勒紧裤带,向朝鲜提供援助。
这些援助没有任何费用,我们从未向朝鲜索要这笔钱,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还给予朝鲜8亿人民币(旧币)的资助,目的是协助朝鲜恢复国家建设。
当然,当年苏联也并非完全没有参与这场抗美援朝的战争。
那个时期的中国和朝鲜,军队实力比较落后,同时工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所以在飞机大炮这类精密武器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苏联出动了大批空中部队支援朝鲜,目的是牵制敌军空中力量,确保地面战局稳定发展。
据调查,苏联大约派出了十二个空军部队,总共执行了1872次空中对抗,使得美军空中作战力量无法随意轰炸中朝境内目标。
然而俄罗斯终究还是将重心放在了欧洲,期望在该地区获取更多权益与影响力,所以在亚洲方面,俄罗斯并未投入太多关注。
斯大林对于朝鲜的政策也更多的偏向于放任,也就是“金日成的事情,金日成自己处理”,苏联更多地是提供了战略性的威慑。
终究无法否认,正是因为存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行动时才会有所顾忌。
有人主张,能够直接跨过三八线,接着向更南边进攻,进而直捣中国东北境内。
美国当局最终没有听从这种看法,主要原因是苏联的强大压力,这使得美国在行动上有所顾忌,他们也不希望再次爆发范围广泛的冲突。
迟到的支援
朝鲜冲突期间,苏联对我国的朝鲜盟友提供了若干支持,不过并未正式出兵。战争落幕后,三十个作战单位的物资支援才勉强运抵。
本应是在战时提供支援的物资,为何等战争结束后才送达?我国对此有何回应?
其实这30个师的资源送达如此之晚,也与苏联当时的国情有关。
二战刚刚结束那会儿,苏联算作战胜方,可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耗费了极多的精力跟物资,所以战后,该国的发展态势并不佳。
所以,那个时期苏联也无法提供大量物资支持中朝,因为他们自身也需要这些装备。
这种情况下,苏联持续向朝鲜战场提供物资,然而战斗的激烈程度造成的物资消耗,远远超过了该国自身装备更新的节奏。
这一情况造成的结果是,战争收场之际,为数不少的物资仍未运抵。
因此在战争结束后,苏联才将这30个师的装备送了过来。
对于我国而言,尽管苏联最后这批装备抵达的时间相对较晚,然而它们并非完全没有价值。
我们国家刚刚成立,不得不连续战斗三年,工业制造能力有限,虽然这些装备多数是从苏联接收的,但对我们而言,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物资了。
既然合同已经签署,款项也已到位,这批物资必须接收,否则便不合常理,此事毋庸置疑,毕竟苏联正对我们新探明的稀有矿产垂涎不已,打算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最终这批物资还是顺利达成了交易。
由此看来,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确实表现出颇为矛盾的心态。
他们时常在国际上支持朝鲜,持续对美国施加压力,使其不敢过度行动。
他们另一方面,明确拒绝参与这场战争,尽管提供了物资和军队上的帮助,却刻意隐瞒、不公开承认,导致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中国刚成立就变成了空军强国,各式战斗机不断升空。
这种状况与苏联当时所处的全球环境密不可分,毕竟尽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沉重损失,而美国却未遭此劫难。
美国本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区相距较远,因此并未遭受严重波及。在战争初期,美国采取了一种摇摆不定的策略,同时对交战双方提供援助,并从两边获取利益,主要关注自身经济收益,对其他国家的命运漠不关心。
战后美国实力不但没受影响,反而从冲突中获利颇丰。
此举迫使苏联在诸多事务上采取妥协姿态,以便获取一段宝贵的进步期。
而且中朝两国实力相对较弱,在持续对峙的冷战时期,要想获得进步的机遇,需要紧跟苏联的步伐,这也导致苏联的战略重心放在了欧洲国家上。
苏联经济重心在欧洲地区,欧洲多数国家基础雄厚,即便经历二战,依然具备强大实力,若能争取到本阵营支持,将为其发展增添重要助力。
苏联方面对于朝鲜战争的立场,内部曾产生显著分歧,赫鲁晓夫在其后来的回忆录里,提到自己曾就向朝鲜提供援助的问题,与斯大林进行过激烈辩论。
赫鲁晓夫有意让远东的苏军直接投入战事,斯大林对此却极为抵触,甚至对这想法感到反感。
最后,苏联依照最高首长的立场,决定进行秘密支持,同时以置身事外的姿态介入朝鲜冲突,这一做法其实也为后来中国、朝鲜和苏联关系疏远埋下了隐患。
关系逐渐恶化
朝鲜冲突终结之后,苏联的最终一批武器支持才迟疑到来。尽管在战事中苏联给予了不少帮助,但斯大林对此立场依然令人无法认同。
朝鲜战事结束后,全球的态势产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和苏联这两国的交情,又是怎样逐渐变差的?
朝鲜战事为二战终结后的首个高烈度冲突,其对全球态势的调整幅度颇为可观。
其一就是让世界看到了我国的战斗力,起初美国预期短期内就能击溃志愿军,未曾料到战事竟持续了三年,最终以惨败收场。
中国战胜美国这一事件,令全球感到十分震惊,同时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获得了显著增强。
其二是让美苏两国的冷战加剧两国都着手于全球范围内积极活动,建立联系,促使美国对中国采取行动,意图限制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
真实情况是,在这场争斗里,最后的受益者并非我国,也不是美国,反而是日本和苏联。
日本在美国亚洲政策下地位不高,彼时刚经历战败,国家实力严重受损,必须获得一段恢复期。
如果美国希望远在亚洲大陆开展军事行动,就必须建立一处能够保障物资供应的支援设施。
除韩国之外,日本是唯一能为美国提供支援的国家,尤其是考虑到该国正身处冲突的核心地带。
这么一来,不久前才遭遇失败的日本,便借助朝鲜战争的契机,又凭借作为美国后勤补给点的身份,为其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确保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得以维系。
我们虽然战胜了美国,但实际情况是,当时我国的实力远不如美国,要想继续进步,就必须完全倾向苏联,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
苏联在这场冲突里,伤亡轻微,反而因为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中朝,获得了很大的缓和余地,并且将中朝两个国家牢牢地捆绑到了自己的同盟战车上。
这其实使得中朝两国对苏联都形成了一些疑虑,这种情况在赫鲁晓夫掌权后,持续的向我国索求更严苛的要求,甚至撤离了大量的人才和物资支持后,最终造成了中苏两国关系的决裂。
朝鲜战争客观来讲,不能抹杀苏联给予中朝的支援与引导,也不能遗忘那些为了他国利益而壮烈牺牲的苏联军人。
苏联虽自诩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但在那场战争中,给予中国和朝鲜的支援却相当微薄。
我国从苏联获得的诸多援助,基本上都通过借贷、资源质押等途径实现了偿还,而且是在国内最为困顿的时期达成的。
这或许也不足为奇,毕竟苏联曾是世界头号强国,一个红色的巨人,但它之后的发展却走向了衰败。
只想做个保护者,却常常在很多方面不愿出力,只希望被照顾的人能一心一意地听自己的,这样的结局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