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意昂体育介绍 186
有观点认为,葫芦岛之所以能崛起,是中国人的自主开发意识觉醒了;也有人不同意,觉得晚清和民国的筑港折腾不过是帝国主义算计下的添头。沙俄和日本,一个抢铁路,一个占港口,把东三省弄得像切千层饼。中国地方官僚拼命想保留点地盘,却又离不开外国专家、外资和弯弯绕的官商合营。葫芦岛港修建,每一步都好像要跟外国人打交道——技术、资金、甚至港口规划权都显得“不自主”。那么,这场筑港运动,究竟是中国人的民族争气,还是被动应付外来压力?历史给出的答案,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
事情要从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说起。东北成了沙俄和日本的菜地,一个修铁路吃资源,一个控制港口出货。清政府眼看家底被抢光,徐世昌等东北长官琢磨着——总不能让日本和沙俄捞完金矿、运完粮食,再把东北变成“他们家后院”吧?他们找英国工程师修斯勘察新港,考量水深、气温、交通、地理,一番评比,不选热闹的营口,偏偏看上荒凉的葫芦岛。谁能想到,一个看晦的海湾小镇,竟藏着“水深不冻、易守难攻、四通八达”的宝贝条件?租界林立、列强环伺,修港计划一度让民间觉得“大人物都帮我们想办法了”,但老百姓也担心,这“洋专家”、“公债乱借钱”、“盐税补资金”能不能真办成事?有些渔民甚至赌气说,港口要是修成,我的鱼还能卖给外地人不?
兴头很快被浇灭。晚清国库空虚,葫芦岛筑港预算八十万银元,说干就缺钱。徐世昌的继任锡良搞了三年,只造出几百米防波堤和几公里铁路。辛亥革命一爆发,东北到处兵荒马乱,工程被迫停工。民国建立,头两年尝试复工,又遇政局动荡,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官场项目。表面上筑港计划还挂在嘴边,但资金断了、技术卡住了,没人敢拍胸脯说能完工。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东北商人忧心忡忡,说“建港归建港,别到头来当给外国人做嫁衣”。有学者公开质疑,“与其拆东墙补西墙,不如老老实实发展现有港口。”筑港好像成了一只政治烤箱,里面摆着一块永远烤不熟的大蛋糕。
张作霖上台了。他不是那种遇到难事就躺平的人。1916年驱逐了前任督军,掌控奉天大权,立马重启筑港——既为甩“东北王”的威风,也为输出煤矿、军备做路。但张作霖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日本见状立刻插手,不让民间资本投资,合营项目胎死腹中。过了两年,张大帅再点金手指,和中央交通部各出500万巨资,请荷兰专家勘察施工,招标办得像演选秀节目,美国、日本、荷兰企业齐聚一堂。但话音刚落,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惨败,投资泡汤,项目又挂在半空。帝国主义的“见风插针”和中国军阀的“变脸如翻书”把葫芦岛港变成了政治博弈的筹码。谁想到,港口不是靠砖石建起来,而是靠一笔笔“天降的资金”和一轮轮“社会热点”堆出悬念。
到了1927年,张作霖被刺杀,张学良继位。东北易帜,归国民党领导。张学良继续父亲的遗愿,重勘葫芦岛,亲自视察,拉来中央铁道部支持。1929年孙科亲赴沈阳磋商,北宁铁路盈余做港口经费,看似一切步入正轨。纪念碑揭幕、炸山开工,现场锣鼓喧天。但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像一只黑天鹅砸进棋盘,东北一夜丢失,葫芦岛港又一次半途夭折。日本人接手,仅小修小补,连大连、安东都修得漂漂亮亮,葫芦岛却“将就着能用就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忙于内战,顾不上港口。历史像一场永远下不完的棋局,每步都被外力搅局,每个进展都藏着新障碍。港口建设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表情包”,不是停滞就是暂停,不断刷新“差点成功”的纪录。
这么看下来,筑港看着像是一串胜利冲刺,其实大多是临门一脚踢飞了。有人夸封疆大吏有民族志气,努力打造自己的口岸;有人说这种志气一碰到外资、局势变动就软下来了。想想,这修港运动,不像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倒像是“铁要自己给配,火要别人来烧,风一变就熄了”。文章里提的各位官员,表面上张口闭口“兴国强邦”,骨子里还不是怕丢官、怕帝国主义翻脸?至于那些纪念碑、炸山仪式,也许更像是一场“给自己找台阶下”的庆典,工程停了,碑还在,大家都能留点政绩照片。夸一句“他们特别努力”,其实也是提醒:如果光靠别人凑钱、凑技术,修港的本事再大也只能打一半,看着风光其实外强中干。
你说葫芦岛港这段历史,是“爱国之士奋进”的铁证,还是“半殖民地政权自顾不暇”的缩影?有人觉得总有那么几个人为国家拼过命,也有人疑惑修港一停再停反而说明问题——“筑港纪念碑”是不是也在悄悄嘲讽中国旧社会的无力和妥协?假如换成今天的中国,几千万吨货能年年进出港口,有军工厂、有大型造船基地,这样的港口还能这样风雨飘摇、外人插手吗?你怎么看:筑港,是该被歌颂的民族气节,还是该反思的历史教训?欢迎留言讨论,您的答案也许会刷新大家对东北港口百年恩怨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