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高收入员工的经济补偿金,真的只发12个月?

2025-10-11 新闻动态 73

高收入员工的经济补偿金,真的只发12个月?这3个关键前提,90%的人都搞错了

“我月薪8万,在公司干了15年,被裁员只能拿12个月补偿金?”

不少高收入员工在面临劳动合同解除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经济补偿金最多12个月”的说法流传甚广,但真相并非如此简单——12个月的限制并非“一刀切”,而是有严格的适用条件,搞错了可能直接少拿几十万。

一、12个月封顶的核心前提:工资超“社平工资3倍”

很多人误以为所有员工的经济补偿金都受12个月限制,这其实是对法律规定的片面解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只有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时,经济补偿的年限才最高不超过12年[__LINK_ICON]。

简单说,这里存在“双封顶”规则:

1. 基数封顶:计算补偿金的月工资,最高按当地社平工资的3倍算,哪怕实际月薪更高也不突破;

2. 年限封顶:补偿年限最长12年,哪怕工龄超过12年,也只按12年计算。

举个典型例子: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张某,月薪5万元,工龄15年,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为1.6万元。由于他的月薪远超社平工资3倍(4.8万元),补偿金只能按“4.8万元×12年”计算,总额57.6万元,而非按实际工资和工龄算出的75万元。

反之,如果工资未超社平工资3倍,哪怕工龄再长,也不受12个月限制。比如保安赵某月薪6000元(未超当地社平工资3倍),工作30年被违法辞退,最终法院支持了60个月的赔偿金(30年×2倍),而非仅24个月。

二、这些特殊情况,12个月限制不适用

即便是高收入员工,也存在突破12个月限制的例外情形,关键看解除原因和双方约定。

1. 双方自愿约定的补偿,可突破法定上限

如果用人单位与高收入员工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自愿约定了高于法定标准的补偿金额,只要约定合法,就不受“双封顶”限制。比如某外资企业总经理刘某与公司约定,协商解除合同时补偿金为200万元,尽管他的月薪远超社平工资3倍,法院仍认定该约定有效,公司需按约定支付。

2. 工资计算要算全,漏算收入可能“误触”封顶

法律规定的“月工资”,是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包含奖金、津贴、年终奖等所有货币性收入。有证券公司曾因未将年终奖分摊至月均工资,导致投资总监的补偿基数被低估,最终被裁决补发18万元差额。如果因漏算收入导致工资被误判为“超3倍社平工资”,实际是可以通过举证纠正的。

3. 违法解除的赔偿金,年限基数仍受封顶限制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赔偿金(即2N),此时高收入员工的赔偿计算仍遵循“双封顶”规则。比如某科技公司违法解雇算法专家王某(月薪6万元,工龄10年,当地社平工资2万元),赔偿金按“2万元×3倍×12年×2倍”计算,总额144万元,而非按实际工资算出的120万元。

三、关键提醒:先算清“两个数”,再谈补偿金

高收入员工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别盲目套用“12个月”,先做好两步核查:

1. 查当地社平工资,算清“3倍线”

社平工资由各省市每年公布,是计算的核心基准。比如2025年广州的社平工资月均13703.58元,3倍线即为41110.75元——月薪超这个数的员工,才可能涉及12个月封顶;未超则按实际工龄计算。深圳2023年的3倍社平工资为43659元,其他城市需以当地最新数据为准。

2. 核工资构成,确保基数完整

把过去12个月的工资、奖金、季度奖、年终奖等全部折算成月均工资,避免因漏算导致基数偏低。如果工作不满12个月,按实际工作月数计算平均工资;若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核算。

说到底,“12个月封顶”是针对高收入群体的特殊限制,而非普适规则。高收入员工在面临补偿问题时,既不必误以为“最多只能拿12个月”而放弃合法权益,也不能忽视法定封顶标准盲目主张高额补偿。搞懂“3倍社平工资”这个核心前提,算清基数和工龄,才能精准维护自身权益。

需要我整理一份“各省市2024年社平工资3倍标准清单”,或者分享“高收入员工补偿金核算实操模板”吗?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