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新闻动态 117
1978年年初,战史试编工作刚刚启动时,郭化若将军就已明确指出,此项任务的关键在于始终以毛主席思想为指引。两年后,郭化若正式主持战史编写,社会上已出现了质疑和否定毛主席及其思想的思潮,这一风气也影响到了具体工作。
面对这样的局面,郭化若的立场异常坚定。回顾他的经历,能够理解他为何如此。1937年8月,郭化若从庆阳步校到了延安,并很快进入抗大总校。尽管当时抗大第三期已经开始,来自全国的青年依旧不断汇聚延安。而国民党也在各地设立学校、培训班,与共产党争夺青年力量。
那段时期,毛主席亲自为学员授课。据统计,为期三个月的教学,累计时长超过一百小时。郭化若虽未赶上毛主席讲哲学课,仍时时感到遗憾。后来,教育长胡耀邦安慰他,毛主席讲授的内容已有详细记录,正在整理印刷,将作为教材分发。九月,郭化若如愿读到了这份讲课记录,对其深受启发。
在延安,郭化若时常有机会与毛主席接触。洛川会议召开前,郭化若主动拜访毛主席。毛主席见他憔悴,嘱咐他一边工作一边注意休息,只有保持良好体力,才能长久地服务革命事业。就是在毛主席办公桌上,郭化若见到堆积如山的马列著作,封页上墨迹未干的批注格外醒目。尽管公务缠身,毛主席依然坚持阅读与思考。他曾坦言:“不读书不行,抗战没有理论武装是不可想象的。”
与毛主席的对话,令郭化若印象深刻。谈到毛主席讲课的体会时,毛主席耐心听着,面带微笑。会谈气氛亲切自然。分别之际,主席再次叮嘱他多保重身体。洛川会议期间,正值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毛主席原想让郭化若赴115师担任参谋处长,无奈其身体抱恙,只能另做安排。郭化若没能如愿奔赴前线,但此后始终追随毛主席工作。
抗战期间,毛主席繁忙至极,批阅公文、电报成了家常便饭,经常顾不上用餐。一次清晨,郭化若晨步时偶遇毛主席在户外读书。惊讶于主席早起,毛主席却笑称自己还未曾休息。毛主席对工作的投入,深深影响了郭化若。日后,毛主席还亲笔写信,建议郭化若编写一本《抗战游击战争》。郭化若全心投入,竭尽所能完成著作。
1971年,许多军队中的老干部相继复出。1972年,郭化若致信叶剑英,表达了想要回归工作的愿望。不久,他就被通知前往北京就医。1973年春末,他抵达北京,被安置在海运仓招待所。出发前,为避免麻烦,郭化若仅让干休所协理员购票,甚至未通知最亲密的战友。消息还是流传开来,昔日部下自发为他送行,令他深感欣慰。郭化若在合肥的四年间,从未因此自弃。每日读书、练习书法,也经常为大家讲述革命往事,其中又以毛主席的故事最为受欢迎。
有一次,毛主席计划在北京轮流接见各级干部,干休所的人都可前往,唯独郭化若例外。上级的解释是,郭化若曾长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经常见面,因此无需再次参加。这件事让郭化若幽然神伤,甚至当晚便生病发烧。在合肥,他常常步行几里路到县城的招待所看望基层同志,体贴入微、关心生活,问寒问暖。正是由于他的真心付出,员工们才自发前来为他送别。
为争取早日复出,郭化若又致信毛主席,汇报近况和自我检讨,甚至邀请原下属共同修改信件,力求表达得体。当时,山东临沂出土了竹简《孙子》,郭化若得知后异常激动。当年,他与毛主席就曾探讨过兵法。
到了1973年冬,毛主席亲自批示,任命郭化若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得知消息后,年逾古稀的郭化若心情无比激动,自豪地说“又可以为党贡献力量了!”在军事科学院的十余年间,他主要负责战史编撰工作。
及至1980年,郭化若正统筹战史编写,外界针对毛主席思想的非议逐渐浮现。对此,郭化若始终严正表态:“必须坚持以毛主席思想为核心指导,运用充分且确凿的史实,全面展现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事业及军事战争的卓越领导作用。”他还多次强调,世界公认毛主席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面旗帜绝不能丢弃。
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领袖的伟大与独特气质,他来主导战史编写无疑再合适不过。这一切,使他始终坚信,只有坚持毛主席思想,才不会辜负历史、民族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