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新闻动态 107
1987年的某天,广州一个普通家庭里,一位老太太靠在床头,随手翻起了儿子前阵子寄来的《文汇月刊》。没想到,一页文章上的插图一下子吸引住了她。她认真读完全文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阔别三十载、音信寥寥的儿子,竟然是国家的“大功臣”。
这位老太太的儿子,就是黄旭华。他到底是谁?又为中国做出了什么惊天的成就呢?
黄旭华,生于1924年,广东汕尾。他的家境普通,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却是家族里唯一读过书的人,对读书这回事看得特别重。他一点不愿孩子们沦为命运的摆设,希望他们能靠知识闯出一条路。黄旭华后来被送到镇上的树基小学,四年后又去了教会办的高小。别看环境一般,黄旭华很用功,特别是数学,成绩一骑绝尘。
可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黄旭华刚小学毕业,日军“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家乡的学校被迫搬迁。他没办法,只能暂时中断学业回家。很快,日军南下,广东多地遭遇惨烈“扫荡”。面对民族危亡,少年黄旭华直接加入了本地的民间抗日宣传队,在各个村落演出抗日文艺剧,算是真正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过了一年,他还是想着回去念书,于是去到揭西山区的中学,后来又因战火影响辗转到梅县广益中学。
辗转反复,动荡时局中,黄旭华靠着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广西桂林中学。在那里,他更加刻苦,努力弥补因战乱缺失的知识。结果还未毕业,1944年日军攻入桂林,他只能匆忙离校,带着遗憾继续逃难。可他从没想过就此停下脚步,几经辗转抵达重庆,读上了国民党专为流亡学生设置的大学先修班。一年苦读,黄旭华不仅获得了中央大学保送资格,还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他最终选择了交大的造船专业。
大学时代,他受到导师影响,接触到共产党思想,并在老师推荐下成了预备党员。1949年毕业,拿到了工学学位。刚毕业,他就被分配到上海军管会航运处搞船舶建造,当技术指导。第二年正式入党,成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之后几年里,黄旭华在上海招商轮船局、船舶工业管理局等单位轮岗,从助理、工程师一路干起,还参与了苏联原型舰的制造仿制。书本上没教的一大堆专业技术,他在工厂里硬是学了个明明白白,也因此迅速成长为一名专业的船舶工程师。
1957年,黄旭华因突出表现,被选去学潜艇技术,跟着苏联专家学习潜艇设计和制造。学术上“爱钻牛角尖”,他那会儿遇到不懂的,统统跑去请教,甚至成了苏联专家重点辅导的学生。很快,他已经能独当一面。
1958年,一年学习后,黄旭华成了“潜艇设计领域的行家”。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被党中央挑中,成了中国核潜艇工程副总工程师,一夜之间,从上海调到北京参加绝密项目。临走前,领导只给了个选择是匿名为国,参与核潜艇秘密研制,还是回自己原来岗位。黄旭华毫不犹豫,立刻答应了前者。
从此,他投身中国核潜艇事业。那时,没有人愿意与我们分享核心技术,各国都搞技术封锁。黄旭华和彭士禄等一众工程师,组团“硬啃骨头”,先后突破了包括核动力装置和水滴线型艇体在内的七大关键技术。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401”号下水,极为震撼。这艘艇打破了技术垄断,更是中国后续核潜艇研发的里程碑。
1974年,“401”被正式命名为“长征一号”,光荣入列海军,服役了26年。而就在新艇服役不久,黄旭华的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可他因为保密和工作原因,连家都没能回一趟,只能托人捎一封信,人到中年,心里满是遗憾,却只字未提工作的真实内容。
直到1987年,黄旭华母亲在杂志上看到儿子写的《赫赫而无名的人》,才猛然明白,原来自己儿子做的是多么不一般的事业。
第二年,黄旭华和团队又有了新突破中国的导弹核潜艇终于下水,弹道导弹成功发射。中国也正式跻身全球第五个具备海基核打击能力的国家,实现了真正的战略核威慑。紧他光荣卸任,终于可以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
但他没闲着。退休后,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了人才培养,一手带出了不少新一代的科技尖兵。
近年来,他先后荣获了“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黄旭华这一生,是中国造船史和核潜艇工程史上的传奇人物。无论少年时的家国情怀,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与隐忍,他都把一生交给了祖国和人民。
他的奋斗和舍身成就了无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才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的时代英雄。黄旭华用一辈子做了最重要的事,低调,却无比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