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意昂体育介绍 189
7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直接把话说得很硬。他指责哈马斯“不想谈判”,甚至抛出“他们想死”这样的狠话,明显在给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撑腰。
可就在他放话的同时,和前一天,中东和欧洲的外交舞台上,一场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正悄然展开。多哈的加沙停火谈判,刚被美以双方宣告破裂。
美以团队已经从卡塔尔召回,给出的理由是哈马斯的回应“不足”。华盛顿的强硬,本意或许是想震慑对手,但结果却出乎预料。
法国,一个跟美国同属G7的盟友,突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计划在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此举立刻引来了以色列和美国方面极力反对。但法国的态度很坚决,它要成为G7中第一个迈出这一步的国家。
而哈马斯和伊朗的反应,也完全不按华盛顿的剧本走。他们非但没退缩,反而亮出了更强硬的底牌。
这究竟是华盛顿一次成功的“极限施压”?还是给自己惹上麻烦的战略误判?中东的局势变化,正在一点点揭示答案。
谁的“和平”?
7月25日,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公开指责哈马斯。他先是说哈马斯“准备好放下武器”,然后又改口称对方缺乏诚意,把谈判破裂的责任推给巴勒斯坦方面。
这种说法,立即引来了哈马斯方面的强烈反驳。就在同一天,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纳伊姆直接驳斥,说美方的言论是“歪曲事实”。
纳伊姆强调,美国在其中东政策上明显偏袒以色列,根本算不上公正的调停方。他们的立场,根本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到了8月2日,哈马斯正式发表了一份声明,态度更加明确和强硬。这份声明里,哈马斯重申,除非建立拥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否则绝不会解除武装。
他们认为,抵抗是民族的合法权利。这份声明,不仅在巴勒斯坦内部引发了强烈共鸣,也通过揭露一些谈判细节,成功引导了国际舆论对美国调停诚意的质疑。
比如,哈马斯曾就人质交换的原则性协议表现出积极态度,但美以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特别是以色列的撤军立场上,始终不愿让步。
这种僵局,导致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来,军事冲突一直没有停歇。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持续恶化,国际社会对此普遍表示担忧。
哈马斯成功地把“破坏和平”的帽子,回敬给了美以。他们认为,以色列的持续占领和美国的偏袒,才是谈判无法取得进展的根本原因。
盟友的“背刺”
就在美以双方7月24日、25日先后宣布从多哈撤走谈判团队,并将责任归咎于哈马斯时,欧洲却传来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7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宣布,法国计划在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个决定,无疑是对美以政策的一次直接挑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他立刻出面强烈谴责法国的决定。他认为这是在“鼓励恐怖主义”。
美国也公开表示了反对。毕竟,美国长期以来都避免承认巴勒斯坦国,以此维持其中东政策的某种平衡。
然而,马克龙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解释说,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实现“两国方案”的“政治必需”。
法国此举,意在通过外交途径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同时推动陷入僵局的和平进程。这背后,也反映出法国希望在中东展现独立于美国的外交路线。
这种“背刺”并非孤立事件。7月25日,英国、法国、德国三国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
这份声明与美国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三国呼吁以色列,必须允许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
这表明,欧洲主要大国普遍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做法感到不满。法国的行动,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
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扮演着调停者和以色列主要支持者的双重角色,这种内在矛盾,使得其信誉受到损害。
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显然认为美国单边主义对“两国方案”解决冲突的前景不利。
目前,全球至少有142个国家已经或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的加入,无疑为这股国际潮流又添了一把火。
这预示着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正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美国,则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外交压力。
三线作战?
加沙地带的硝烟还未散去,伊朗的战略策应,又给美国的困境添了一把火。7月31日,伊朗外交部驳斥了美英法德关于其在西方搞暗杀的指控。
伊朗外交部宣称,这些指控完全是“抹黑”,目的是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加沙地区日益恶化局势的关注。
与此同时,伊朗借此机会,对美国提出了恢复伊核谈判的强硬前提条件。他们明确表示,美国必须先解除所有制裁,否则免谈。
这并非巧合。伊朗此举,是在公开声援哈马斯,并谴责美国的偏袒。它将加沙问题,与自身的核协议博弈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伊朗坚定地支持哈马斯及整个“抵抗之弧”。他们将美国视为主要对手,并试图利用中东局势来牵制美国。
“抵抗之弧”的联动效应,也迫使美国不得不分心应对黎巴嫩、伊拉克等地可能出现的袭击。华盛顿的战略资源,正在多条战线上被严重牵制。
自今年6月以来,美国已经向中东地区增派了F-16、F-35战斗机,以及濒海战斗舰。这明显是为了加强对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
表面上看是威慑伊朗,实际上这反映了美国在中东地区日益沉重的战略负担。它同时还深度介入乌克兰战争。
美国不仅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同时又给以色列巨额军援,现在还要应对伊朗及其代理人的持续对抗。
这使得美国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战略困境。资源被乌克兰、加沙和伊朗这三条战线严重牵制。
它的调停角色和国际信誉,也因此受到严重质疑。美国似乎发现,其“极限施压”政策,非但没能迫使对手屈服,反而刺激了更广泛的反弹。
笔者以为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通过极限施压,来简化复杂的中东棋局。然而,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哈马斯强硬回应,明确表示“不建国不缴枪”。法国外交转向,果断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以及伊朗的战略策应,利用加沙危机牵制美国。这些力量共同构筑了一堵坚实的现实之墙。
美国发现自己非但没有主导局势,反而被多方力量牵制。其全球战略,正面临着信誉与实力的双重透支。
虽然陷入“三场战争”的概率也许不高,但一场由自身强硬策略引发的外交孤立与战略消耗,已是正在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