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刚偿还六千亿外债,七十一岁王健林再次陷入重大困境

2025-10-10 新闻动态 166

这回,王健林恐怕真是愁眉苦脸了。

就在大家以为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总算能歇口气的时候,一份“限高令”又让他再次成为焦点。

还记得那位曾经说过“先定个小目标,比如赚它一个亿”的商界大佬吗?

现如今,他连四个“小目标”都没法提得出来了。

到底是怎么搞得?曾经耀眼无比的万达帝国,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呢?

王健林被限高?

9月28日,一份限高令一出,71岁的王健林彻底跌下了神坛——禁坐飞机头等舱,不能住星级酒店,高消费也不行……

消息一传开,万达内部立即回应道:“这只是下属公司的事情引发的误会,主要是因为信息沟通不畅,我们正积极协商着呢。”

可是大部分网友听到这个解释,觉得挺搞笑,都纷纷说,这不过是万达在拼命维持最后一点面子罢了。

毕竟,没有哪家正常运作的企业,会让自己的大老板陷在“限高”这种尴尬的局面里。

但谁能想到,仅仅一天时间,就有官媒报道出真相:

你看,现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也查不到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限高”消息了。

之前传的限高令发布日期其实是9月26日,执行法院是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涉及的公司有武汉万达文旅置业、楚河汉街文旅投资等几个下属单位,这案子早在7月16号就立案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事,表面上看来像是个“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会”罢了。

仔细端详万达脚下的路,你会发现,那个限高风波的背后,其实藏着万达难以掩饰的资金紧张问题。

最新财报披露,万达商管的短期债务已经超出了400亿元,但手头上的现金只有151亿元。

就算算,也就能看出,2025年到期的那批债务,到现金账上还差个284亿元呢。

遇到这么大的资金缺口,王健林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卖,卖,还是卖!

短短三年里,109座万达广场换了主人。

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布满的400座自由广场,现在只剩下200多座了。

曾经让王健林引以为豪的“印钞机”,如今一个接一个地变成了还债的工具。

令人揪心的是,2025年5月那次被称作“世纪大甩卖”的场景。

48个核心万达广场要以500亿元整体出售,真是令人咋舌。

里面还涵盖了北京、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黄金地段项目,个个都是万达商业版图上的“尖兵”。

对王健林而言,把这些广场卖出去,犹如在割自己的肉,一时心疼得很。

要是不出手,万达恐怕连明天都熬不过去。

十年对赌埋下的雷

要讲王健林现在的难题,还得从2016年那次改变命运的选择说起。

那会儿,万达商业选择甩手离开了港股这块市场。

为了让投资者放心,王健林气定神闲地签了一份对赌协议:规定2018年要在A股上市,要是没达成这个目标,就得按12%的年利率把380亿元的股权买回来。

可惜啊,事情总赶不上变化。

到2018年,一下子A股的IPO政策变得紧了不少,万达花了那么长时间筹备的上市梦想也就这样碎了。

到了2021年,珠海万达商管又一次冲刺上市这个心愿,确实挺让人期待的。

这次,它再次和22家投资方签了合同,还增添了年利率8%的股权回购条款,挺有看头的。

到头来,到了2023年底,A股上市的计划又一次没成行。

这两次押赌,都没赢过。

当初那些豪迈的誓言,现在变成了压在王健林背上的沉重包袱。

更难堪的是,出资方们都开始催债啦。

融创等机构正着急催讨145亿元的回购款,永辉超市要3个亿,苏宁易购则要50亿呢……

以前合作的伙伴们,现在都变成了“讨债的人”了。

这就是真正的商业江湖——没有不变的朋友,懂得奉陪到底的只有利益。

当万达一片辉煌的时候,大家都说是“好哥们”;可一旦遇到难关,“兄弟”们第一个就开始算账。

面对越来越大的债务压力,71岁的王健林再次动起了“卖卖卖”的一套。

到2025年4月,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以24.9亿元的价格卖给了同程旅行。

这家曾经掌控全球77家豪华酒店管理的公司,现在完全换了个老板。

接着,太盟投资、腾讯、京东这些行业大佬联手出击,总价达到了500亿元,一举拿下了万达大约六分之一的核心资产。

可这场“解渴”交易的代价格外沉重:

万达商管的持股比例一下子从70.15%掉到40%,公司核心的控制权,也就完全喺手里走了。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还能坚持多久啊?

每处理掉一座万达广场,代表着少了一份稳定的租金流入。

随着能变现的资产越售越少,万达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同步出现了急剧下滑的趋势。

眼看靠卖资产来维持的办法愈发难行,王健林只得到处找新的出路。

那年八月,有人在新疆克拉玛依偶遇到了王健林的身影。

他去考察了文旅项目,打算借助合作开发独库公路啥的资源,帮万达找点新出路。

现在的万达已经不再拥有当年的号召力了,人家要么随便说两句应付一下,要么干脆婉言谢绝,场面冷清得让人挺难过的。

王健林的选择

在遭遇各种难题时,王健林决定走上一条最不容易走的路,那就是迎难而上,硬碰硬!

他是个军人出身的,骨子里就带点倔脾气。

在他看来,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偷偷溜走那可是懦夫的作为。

这种抉择看着挺令人敬佩,但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的。

这三年下来,王健林瘦了不少,几乎掉了几十斤,还长出了满头白发,整个人看上去比以前老了十岁不止。

每次资产变现,每场债务谈判,都是这位老人用心血浇灌的成果在一点点流失。

现如今,王健林又重新把最后的期望寄托在“轻资产转型”这条路上。

就是说,没再持有哪些物业了,而是靠品牌的推广和管理的方式来赚钱。

这种方式听着挺不错的——不用大笔投资,还能稳稳地拿到管理费收益。

可实际上,结果却让人挺失望的。

要走轻资产这条路,可得得有挺强的品牌影响力和运营本事。不过,这玩意儿,也得时间慢慢砥砺出来的。

要知道呀,万达的核心资产大部分都已变现,还剩下多少项目还能拿来做管理输出,这得看具体的资产情况啦。别忘了,剩下的项目要么规模不大,要么本身带有一定的管理价值,只要还具备运营能力,也不是没有机会。

再说了,现在万达的处境,有点像一个把所有生产机械都卖掉的工厂。

想靠卖技术和经验混日子,真是太难了。

再说了,71岁的王健林,留给他实施这次转变的时间和体力,也不多了。

银行收紧贷款审批,供应商都坚持现款提货,投资者也一直在观望中。

万达的信用体系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未来的走向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结语

不管最终怎么说,王健林和万达的故事都注定会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段重要记忆。它让我们明白,商界没有永远胜利的人,只有不断面对挑战的时候。遇到危机,是躲避还是真正站出来迎战,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企业家品格的关键。当下这场关于债务、转型和生存的较量,还远没有到一个结束的时刻。

根据您提供的参考资料,可以看出万达集团及其创始人王健林正处于一段波折不断的时期。无论是以24.9亿元收购万达酒店管理公司,还是在面对500亿“清仓”和48座广场的处置,都是其深度调整的体现。刚刚偿还完6000亿外债,王健林又遇到新麻烦,限制高楼导致的困境也被解除,但集团被强制执行超4亿元、股权被冻结的消息,依然让人关注其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压力。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万达在经济形势变化下的应变挑战,也让我们看到王健林个人和企业未来的可能走向。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