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新闻动态 169
1965年9月,巴基斯坦首都最后的屏障拉合尔的天空已被炮火染红。印军的装甲集群撕开防线,距离首都仅剩一步之遥。绝望的巴基斯坦向美国、英国、土耳其等盟友发出紧急求援,换来的却是冰冷的沉默。时任巴铁领导人阿尤布·汗悲愤道:“我们被全世界抛弃了!”谁也没想到,伊斯兰堡最黑暗的时刻,竟成为中巴命运交织的起点——中国的三路大军剑锋直指中印边境,毛主席掷地有声72小时通牒震动新德里。这场未发一枪的威慑战,如何让印度乖乖的停战讲和?
一、克什米尔火药桶:盟友神话的破灭
1947年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成为两国争夺的“火药桶”。国力更强的印度疯狂采购英美武器,而相对较弱的巴基斯坦选择“盟友换安全”, 并以国内通讯权为代价得到了美国援助的承诺。1954年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获得了110架F-86战斗机、12架F-104等军援,与英国、土耳其组建“中央条约组织”,天真的想要凭借西方国家阵营来巩固自己的国防安全防线。讽刺的是,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这些盟友集体倒戈:美国宣布对双方禁运武器,英国拖延装备的交付,土耳其仅作口头声援。更致命的是,苏联暗中介入调停,实则偏袒印度。时任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甚至在内部备忘录写道:“巴基斯坦的价值已低于印度。”
二、中国破局:从“印度好兄弟”到“巴铁守护者”
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与巴基斯坦并非天然盟友。反而在建国之初中国和印度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抗美援朝期间,印度曾是新中国与西方沟通的桥梁,中方通过印度驻华使馆向西方传递声明;并且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我国理与印度还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说在那个时期,印度在我国与外界的交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可以说,当时的印度不仅是我国的友好伙伴,更是如同兄弟般的存在。但我国与印度之间的紧密联系,让美国和巴基斯坦感到相当不安,尤其是美国,他非常不愿意看到中印两个大国关系如此亲密,于是美国开始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不断对印度进行示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在西方的怂恿下的野心逐渐膨胀,开始在我国边境地区频繁挑起事端,这给双方的关系带来了挑战。
在解放西藏的过程中,印度曾试图支持当地的反动势力,阻挠我军的行动。例如,在昌都战役中,我军不仅俘获了印军顾问,还缴获了大量印军提供的武器。尽管印度的这些阴谋未能得逞,但它并未停止在边境问题上的挑衅行为。在英国遗留的边界麦克马洪线的问题上,印度一直不断的侵占我国领土。由于当时我国正专注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对于印度的挑衅行为,我国不得不暂时搁置,未能及时应对。在这一时期,印度在西藏边境地区蚕食了我国近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随着战争的胜利结束,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开始着手解决与印度的边境争端。双方尽管进行了多次谈判但未能有效遏制印军的行动,相反对方印度却将我国的忍让误解为软弱。特别是在尼赫鲁推行的所谓 “前进政策” 下,印度军队不断向北推进,导致了多起边境冲突的发生。尤其苏联与我国交恶以后,也开始转头支持印度来牵制我国的发展。此时的印度已经获得了和美苏国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自信心已然膨胀到极点。
1962 年,印度公然对我军阵地发起炮击。我国领导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愤怒地表示,既然印度选择战争,我们必将坚决回应。随即命令我军边防部队分东西两路对印军发起反击。西线由丁胜指挥,东线由张国华指挥。10月20日,我军的万炮齐鸣,密集的炮弹如雨点般倾泄在印军阵地上,标志着我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正式开始。在我军迅猛的打击下,印军很快陷入混乱,他们未曾料到我军会如此坚决地反击。在被不断的穿插和包围分割下,印军很快被分割成数段,或被消灭或被俘虏。印军自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我军面前迅速瓦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方高歌猛进,很快就他要打到了新德里。这一局面让印度举国上下感到恐慌惊。这时我军却主动撤退至 1959 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 20 公里以内,并将所有缴获的武器归还给印度。
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给巴基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识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并且巴基斯坦也逐渐看清美西方盟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靠。所以开始减少了与美国在对华问题上的反对立场。开始逐步向中国靠拢,寻求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此后的几年中,双边的关系越来越好, 1964年,刘亚楼上将对巴基斯坦进行了访问,中国开始对巴基斯坦展开大规模的援助。在这一时期,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包括米格 21 战斗机在内的军事装备,以增强巴基斯坦的国防能力。并向巴基斯坦明确承诺,如果印度对巴基斯坦采取侵略行为,中国将不会袖手旁观。这一承诺进一步加深了中巴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第二次印巴战争大国间的博弈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爆发,对正处于恢复期的中巴关系构成了严峻考验。在战争初期,巴基斯坦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甚至在某些局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巴基斯坦空军在数量上虽处于劣势,却以损失 8 架战斗机的代价,击落了印度 54 架战斗机,成功夺取了制空权。随后,巴基斯坦空军对印度的装甲部队进行了有效的空中打击,导致印军坦克集群遭受重创。但是在整体军事力量上,巴军还是相对比较弱小,印度在扩大战以后,很快将战火蔓延至巴基斯坦的腹地。印军集中兵力,向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后方发起攻击,切断了巴军与后方的联系。
巴军在克什米尔的部队因此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巴军不得不选择后撤,退守至拉合尔。拉合尔成为了巴基斯坦首都的最后防线,一旦失守,巴基斯坦将面临全面被攻占的风险。巴基斯坦外交部于9月7日向美、英、土三国发出求援,但昔日盟友全部作壁上观。美国9月8日回复称“冲突属于印巴双边事务”,英国外交部回复建议“通过联合国调解”。
就在巴基斯坦陷入无比绝望的时刻,我国果断出手,外交部9月16日10时向印度驻华代办梅达递交照会,要求72小时内拆除中锡边界全部工事。文件特别注明:“若印方逾期未执行,中方保留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利。同时西藏军区第11师、第55师及新疆军区独立第2团完成战备动员,沿乃堆拉、班公湖、加勒万河谷三个方向实施战术展开,总兵力达4.2万人。9月17日,西藏军区工程兵部队在达旺方向实施演练,故意让喊杀声传至印军哨所。印度陆军东部司令部作战处长帕塔克少将在回忆录中证实:“9月18日监测到中方无线电通讯量激增300%,前沿哨所报告发现中方装甲车辆活动。” 我军的果断行动让印军深刻感受到了局势的严峻性,导致印军的紧张情绪达到了顶点。这也使得印军在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变得谨慎起来。
此时面对我国的强硬态势,美国也感到很紧张。于是美国权衡再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原本支持印度的美国突然转向。9月17日,国务卿腊斯克紧急约见印度驻美大使:“如果中国参战,美军不会为你们挡枪。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印度必须独自面对战争。在没有美国支持的情况下,加之中国的明确警告,尽管印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最终不得不宣布停战。1965年9月23日,印巴在联合国监督下停火。战后统计显示,巴基斯坦损失坦克200辆、战机20架,印度损失坦克450辆、战机70架。1966年1月,中巴签署《喀喇昆仑公路建设协议》,工程兵第5师携带54台隧道掘进机进驻吉尔吉特。至1968年,中方共向巴方移交59式坦克80辆、歼-6战斗机40架,并在白沙瓦建立联合雷达站。
自那以后,中巴关系日益紧密,我国确保了西部边境的安全与稳定。从中可以看到,自朝鲜战争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周边的其他国家,都对我国抱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只要我国表现出可能介入的意向,对方就会深思熟虑。这种威慑力是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用生命换来的。虽然战争本身是不被提倡的,但在面对侵略者时,武力往往是对其最有力的回应。